•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最美中国戏

    最美中国戏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中国大陆2021

    主演:汪涵,张颜齐,刘佳艺,周恩旭,姜美伊,张晓涵,王蒲实 

    导演:文曦若 

    猜你喜欢

     剧照

    最美中国戏 剧照 NO.1最美中国戏 剧照 NO.2最美中国戏 剧照 NO.3最美中国戏 剧照 NO.4最美中国戏 剧照 NO.5最美中国戏 剧照 NO.6最美中国戏 剧照 NO.16最美中国戏 剧照 NO.17最美中国戏 剧照 NO.18最美中国戏 剧照 NO.19最美中国戏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档户外园林真人秀和戏曲实景创演秀相结合的沉浸式戏曲文化体验节目,由汪涵担任“颐和戏社社长”,张颜齐、刘佳艺担任“颐和戏社小班事”,与周恩旭、姜美伊、张晓涵、王蒲实等一众青年戏曲人组成“颐和戏社”。   《最美中国戏》以颐和园夜景首秀、“戏中戏”实景演出、融媒体全程互动等方式,深入解读中国文化、古都文化、京味文化,开创了文化节目的新形式、新样态、新模式。

     长篇影评

     1 ) 中华国粹,定将永恒

    继央视《叮咯咙咚呛》之后,这个综艺对于中国戏曲的推广做了特别好的尝试,应当以此为鉴,陆续推出更多戏曲题材影视作品。 《最美中国戏》较为好的尝试之处: 1,创新。将戏曲与现代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样式进行融合。 2,年轻化的表达。请来当下年轻人所知悉的嘉宾,如张艺兴、于小彤等十九位好戏推新官在节目中体验中国戏曲,将殿堂高雅之国粹与普通大众距离拉进。 3,游戏环节。不同于《叮咯咙咚呛》的嘉宾纯玩游戏挑战的游戏设置,《最美中国戏》中的“游戏”均以戏曲中的身段、念白等为基调,做到了寓教于乐。 4,戏曲演员“终入”大众视野。个人认为该节目做的最棒的一点也是于此,每期节目会请戏曲行业内的大拿来指点,且会请多位戏曲演员,并将名家名段通过再次演绎的方式呈现至屏幕,让观众了解到了戏曲演员台上表演的幕后。

    5,围读剧本。每期节目都有社长汪涵、推新官以及戏曲名家一起围读剧本,不仅使将要表演之人更深入了解角色,同时也给屏幕前的观众做了普及。

    当然,尝试中也有不到位的地方:

    1,创新之处。部分将舞蹈融入戏曲的片段让人觉得已经失去了戏曲的精华,只是将一些戏曲表演者所用道具或服饰元素强行融合,这点差强人意。

    2,剪辑。一期节目短短一个小时左右,虽说没有《叮咯咙咚呛》那样“节奏拖沓”,主要指正片中嘉宾游戏时间展现过多,但《最美》中节目后半段的剪辑依旧显得有些混乱,也就是最后嘉宾表演和戏曲名家演员表演的桥段。

    作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国粹——戏曲艺术,应当被大力推广。近几年虽有“戏曲艺术进校园”之势,但作为学习与戏曲有关联的专业生,实在没有机会实际地去接触,而只能通过互联网在网络看到些许片段。我想那些与戏曲无关的专业则更不用说,生活中更完全没有机会可以接触到,这也是目前戏曲推广存在的较大问题。戏曲的推广、传承与创新,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不论戏曲从艺者、戏曲研究者、戏曲爱好者、亦或是最为普通的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共同努力将传统继续发扬光大,戏曲艺术终不可能陨落。

     2 ) 感觉戏曲的基因被触发了

    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淘汰一些旧的东西,但是那些发光的文化遗产就应该被保留下来,戏曲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见到脸谱是在邻居奶奶家的古老院子里面,奶奶说是祖宗留下来的,可宝贵了,不能轻易盘弄,她是一名老戏迷,早晨能在睡梦中听见她播放戏曲的声音,四合院摇椅戏曲和打盹的老人,一直刻在我的记忆里。

    时至现在,我仍能记得那张脸谱,和已经离世的老人。今天看了最美中国戏,相似的脸谱又在综艺里面看到了,有点莫名的亲切感。喜欢看嘉宾认真学戏,以及老师们认真教戏的样子,感觉那是一种充满了仪式感的传承,传承的不止是戏曲文化,还有中国人骨子里的戏曲基因,综艺最后还演绎了一场绝美的戏曲,真的羡慕能够参演和近距离观察的人。看完才懂那句“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的真切情感,真心希望最美中国戏能挖掘更多的戏曲之美,发扬国家的国粹。继续加油,越来越棒!越播越火!

     3 ) 原来戏曲这么美

    古代人才是最有智慧的,君不见每一处戏都能代表一类人物嘛,从第一期的临川四梦,都是梦境中儿女风情故事和庙堂上的故事,到第二期丑小和尚、武大郎、七品芝麻官里面的小人物的故事,再到这一期穆桂英、白娘子、春草的女性故事,看似短短的表演,蕴含了古代人民的大智慧。Ps:曾黎真的好好看啊,不愧是中戏这么多年的颜值传说。

    国产的综艺不要老是追着外国的形式,是应该要有自己的创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每一个行当都有其针对的综艺节目,那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国戏算是开启了文化传承的开端,希望以后每年都能看到一档这样的结合国粹和现代文化的创新综艺。

     4 ) 希望越来越好,让当代年轻人了解更多

    因为艺兴的美猴王认识了中国戏,传统文化和现有文化的冲击,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传承。希望越来越好,让当代年轻人了解更多

    因为艺兴的美猴王认识了中国戏,传统文化和现有文化的冲击,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传承。希望越来越好,让当代年轻人了解更多

    因为艺兴的美猴王认识了中国戏,传统文化和现有文化的冲击,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传承。希望越来越好,让当代年轻人了解更多

     5 ) 玩出新花样就是对经典最好的传承

    文/盒饭君

    我爸最爱黄梅戏,我从小就跟着他听《天仙配》听《女驸马》。那些经典唱词,我都熟记能颂。

    前些时候,小潘潘翻唱《女驸马》被讨伐。这是个值得人关注的事件。小潘潘表演轻佻,是因为她缺乏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了解。但同时,当代年轻人关注戏曲,也是很好的事情。

    《最美中国戏》承担起传播戏曲知识的责任,让更多年轻人去了解戏曲这门国粹。当人们足够了解戏曲,有更多人去创新式地传承戏曲,我们对它的认知盲区就会减少,热爱便会增加。

    93年春晚的《说唱脸谱》火遍大江南北,想必大家都还记得——“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看到唱词就能跟着唱出来。它太深入人心。这首歌,讲的就是传统曲艺和当代年轻人的融合碰撞。

    《最美中国戏》第一集讲“临川四梦”焕新秀,向经典致敬的同时,以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去创新。让人惊艳的是,汪涵带队成立“颐和戏社”,整个节目在颐和园里拍摄。皇家园林的古典美,太适合用来展现戏曲艺术的美。这是欣赏戏曲,也是欣赏园林艺术。

    节目的设计,一开始由汪涵的梦开始,很是有趣。他的梦是一个寓言,也和本期的主题“临川四梦”形成很好的呼应。

    他梦回了一个人们热爱戏曲的时代。小孩问他,你们那里也爱戏曲吗?汪涵沉思片刻,答很爱,我们都很爱戏曲。他的沉思很值得揣摩。我想,这也是这个节目要承担的使命吧——就是,他没有那么足够的勇气马上回答小孩,但是他沉思了片刻之后,他有信心,通过这样的节目,让更多人去了解这样一类艺术,并喜欢上这门艺术,传承这门艺术。

    节目里有很多学戏的年轻人,有年轻人参与,这门艺术的薪火便可以永远传递下去。

    “临川四梦”分别是《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梦》,有爱情故事、有侠义故事,也有人生的理解与顿悟。汤显祖着实厉害,通过几个剧本,讲透了人生至真至诚的情感。

    大学上古代文学课,老教授也给我们唱过《牡丹亭》的选段。当时感觉,老教授通过讲故事、戏曲表演的方式给我们上课,感觉那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并没有那么有距离感,反而觉得生动活泼。戏曲的生命之火其实从未熄灭。

    这也是为什么戏曲艺术大师们会建议汪涵他们去了解昆曲,一是因为昆曲是戏曲之祖,有六百多年历史,京剧等戏曲都有受到它的影响,再者在颐和园的园林里呈现《牡丹亭·游园惊梦》一段,“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环境和曲艺完美地契合在了一起。

    颐和园听骊馆是古代皇帝、太后们听戏的地方。节目里邀请的戏曲大师河北梆子王英会、京剧张建国、评剧谷文月、京剧李玉芙等,他们的师傅们曾经都到这里给皇家表演过。节目在这里录制,也有一种历史和现实和鸣的意味。

    “临川四梦”的改编,通过一场梦,由“梦神”李菲儿牵引,“莎士比亚”阿云嘎和“汤显祖”汪涵串起了四出戏的精彩选段。东西方戏曲艺术大师的碰撞,尽管各自对艺术的理解和表现不同,但是他们对情感的认知和表达,却并没有那么不同。

    莎士比亚也陶醉在戏曲的艺术中,到天晓时分,方觉时间短暂,还没看够遥隔万里的中国剧作家的故事。

    他们串场走过颐和园夜景,戏曲表演艺术家们唱曲的婉转、动作的柔美、眉目顾盼的情丝,你会感觉每一句每一个动作,都是技术,都是热爱沉淀的结果。

    作为《最美中国戏》的第一集,承载了很大的使命,就是科普戏剧到底是什么。除了戏曲大师讲戏曲的历史,其实最有意思的,大概要数对戏曲盔头、服装、头面的介绍。

    他们都是精致、华丽的艺术精品,对材料、工艺的运用,人们对这些戏服的热爱之情,都很是动人。

    而且,张颜齐走进颐和园,去和汪涵会面的路上,四个戏曲表演艺术家唱念作打翻的派头,咿咿呀呀的腔调,没个十年功夫,都驾驭不了。张颜齐在学丑角“单脚换跳”的动作,失败的时候,我想,他心里也感受到这门艺术背后的不易,以及艺术家们的坚守了。

    学艺就是学做人。汪涵说得很对,学艺没有成功的一天,只有一天的成功,一山还有一山高。人生需攀登。学艺如此,其实做人也是如此啊。

    老艺术家们说,初生牛犊,表演时根本不知道紧张害怕,随着年纪渐长,对艺术有了敬畏,对观众的期待有了敬畏,这才开始紧张起来。这不就是做人的道理嘛,凡事得要有敬畏之心,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最近看了戏曲电影《白蛇传·情》,也看了上海戏剧学院几个女生用戏腔唱歌的视频推广戏曲艺术,突然心生感动。突然感觉,《最美中国戏》来得正当时。

    这节目挺让人敬佩的,做着一份看起来不那么讨好,却挺值得称颂的事。对国粹的传播与传承,是一个值得长期去坚守的事。

    这些年,有了很多关注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比如央视的《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现在又有了《最美中国戏》,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文化终究是根植在我们血脉深处的东西,拥抱它,才能走得更远。当我们说“我是中国人”的时候,不仅仅因为我们“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还因为我们共同的信仰和认知,共同的文化血脉。

     6 ) 张艺兴的齐天大圣也太帅了吧

    我从没想过有一天,张艺兴会身披金甲圣衣,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前来亮瞎我的眼睛,撩动我的心。真的太震撼了,张艺兴这段齐天大圣。 当戏曲遇见街舞,就像水遇见火,融合在一起就是至刚至柔的“绝世舞功”呀!张艺兴这几年一直在做舞蹈上国风融合的创新,这次在最美中国戏里汲取养分,把中国文化瑰宝和他擅长的街舞进行融合再创作,加上大话西游里的经典片段,熟悉的音乐一响起来,就令人全身冒鸡皮疙瘩,忍不住感慨!!回忆杀我。 除了充满力量,在西游经典戏曲段落里悟道的张艺兴,最美中国戏的创意点越来越多了,从创意绘画宫灯,到这期直接让漫画少女破次元现身戏曲综艺,最美中国戏剧组一次又一次担起了发扬传承戏曲文化的使命,这些手段不仅为文创开了先河,还再次向观众展现了“华流才是顶流”的硬实力。 不管是缱绻缠绵的牡丹亭,还是凄美绝伦的红楼梦,不管是煮酒论英雄的三国,还是浴火成佛的西游记,中国故事传承百年,经典文化不管在什么时代,都引人入胜。用新形式演绎中国故事,用新手段传承优秀文化,最美中国戏做到了。 永远支持这样的综艺节目和节目制作组,充分展示了与时俱进的国风艺术,国潮兴起在路上。

     7 ) 心中有信念的人,眼睛都是亮晶晶的

    一不小心都追到第三期了,最美中国戏这部综艺真是越看越上头。以前看综艺只图俊男靓女恶搞轻松一笑,而这部综艺传播的美早已经超出皮相了,感觉分分钟灵魂被洗礼的感觉。从第一期的临川四梦到第三期白蛇传、穆桂英挂帅,戏曲老师一直强调人物的神情和体态,不管是嘉宾还是授课老师,眼睛都特别有神,用“眼波流转,顾盼生辉”来描述十分贴切,喜欢她们是“一眼定情”,而尊敬是从台前到幕后的。一个花旦要练25年,丑角从小开始站砖,除了信念,我不知道能有什么让一个人年复一年的专注一件事情,要知道,近些年的戏曲是小众的,许多人调笑说,为赶场票戏万人空巷的高光时刻早已过去,现在的戏曲已经快走入博物馆,而唱戏这件事并不是大家都推崇,毕竟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大多数人停不下来脚步听戏的,观众少了,戏曲行业就走向没落了。在这种既定的现实下,能坚持从小学戏、唱戏的都是勇者,这个行业并不是流量明星靠一张脸和资本吹捧就能成的,坚持下来的,身上都有硬功夫,这些人传承的不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国老一辈勇于坚守的精神。最美中国戏里每一个出现的戏曲演员,在录制节目时都能发现,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十分温润儒雅,待人十分谦和守礼,在看他们表演的时候,听戏、知戏、学戏,感觉周围的时间都惬意起来。太喜欢这个综艺栏目了,希望能最美中国戏能火。

     8 ) 当中国戏遇上颐和园

    从春晚到元宵,从端午到中秋... ...

    不到一年时间,河南卫视总能在每次传统节日中成功出圈。

    被人笑称,其掌握了年轻人的流量密码。

    翻看其内容本身,比如《洛神赋》、《龙舟祭》...这都是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节目。

    但河南卫视巧就巧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和演绎,让中国文化成功出圈,赢得了一众年轻观众叫好。

    也用行动再度证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借助巧妙形式展现,经典真的可以永远流传。

    就在这个周末,一档同样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综艺开播——《最美中国戏》。

    从名字可以看出,这档节目聚焦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戏曲。

    让人欣慰的是:在这档节目里,我小时后陪父母一起看戏曲节目的记忆被重新唤起,同时看到了戏曲文化复兴的火苗正在慢慢燎燃。

    作为一档戏曲文化体验节目,《最美中国戏》在颐和园中成立颐和戏社,社长汪涵及小班事张颜齐、刘佳艺将带领一众青年戏曲人与飞行嘉宾向各剧种名家、传承人学习并体验戏曲文化。

    开篇让人惊喜的是,节目的形式。

    不拘一格,独有创新,作为一档户外园林真人秀和戏曲实景创演秀相结合的沉浸式戏曲文化体验节目,《最美中国戏》把节目拍摄放在了颐和园中。当颐和园遇上中国戏,既有审美又有情怀。

    颐和园实景拍摄,南湖岛、佛香阁、排云门等颐和园一众著名景点跃然于观众眼前。真山真水比起人工造景,少了几分雕琢,多了几分质朴,但雅趣不减。

    而最终的节目呈现也在颐和园的山水与亭台楼阁之间,那一刻,人与物,情与景,戏与曲,在这里都有了有机的完美融合。格调高雅,这是独一无二的,属于中国式的浪漫。

    节目的讲究,不光体现在表面,更是在骨子里。作为一档传承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国综,《最美中国戏》还承担着普及知识,弘扬中国戏曲文化的功能。通过浅显易懂的表达拉近观众与节目的距离,让观众在观看节目中国,对中国的戏曲文化也更多了几分理解。

    不得不说,在普及戏曲文化知识上,节目组可谓真的是用心了。从演员穿戴,到生旦净末丑等一众戏曲角色人物,甚至是《临川四梦》,《最美中国戏》主创身体力行的做好事无巨细的科普:除了专业人士的解答介绍之外,还在节目中恰当的地方搬出好戏小课堂,让观众不仅欣赏到好节目,还能学习到好知识。

    可谓,寓教于乐,老少皆宜。

    而来到节目里的老师们也都各个大有来头,可谓都是梨园里的大家,专业性十足。

    在刚刚播出的第一期节目里,我们就见到了:河北梆子名家王英会老师;京剧名家张建国老师;评剧名家谷文月老师;京剧名家李玉芙老师。

    四位老师不仅对节目编排给出了专业意见,还寄语节目本身,希望《最美中国戏》可以成为戏曲与当代年轻人联结的那座桥梁,传承创新,赋予中国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年轻态,让其真正走入年轻人的生活。

    “传统与现代取得联系”

    “精粹传承,历久弥新”

    “忠孝节义,心领神会”

    “形神兼备,耳目一新”

    这既是四位梨园大师的寄语,也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代代人的坚守与努力,承接与创新。这既是传承,也是对我们固有经典文化的尊重。

    一方面,尊重中老一代。把他们奉为经典的传统曲艺和舞台,呈现给他们;另一方面,也尊重年轻人。与时俱进,用年轻化的表达和共同的文化触达年轻观众,相信年轻人也会被传统文化打动。

    张颜齐去见社长汪涵,一路如同过关,路上遇到各位戏曲老师,看见多种表演,这是节目的创新,观众跟随其视角学习成长,这是知识普及的创新。

    中华文化千年,长盛不衰的原因,就是在民族文化基础上时刻有有求变求新的一面。这是尊重的艺术,也是创新的艺术。

    当然,在节目里传承与创新结合最妙的依然是开园大秀剧目:以《临川四梦》为创意素材,发挥大胆想象,以梦为引绳,跨越时空,让汤显祖遇见莎士比亚。就问这天马行空的脑洞,还有谁?

    看完节目后,让人不得不拍手叫好,中西方两位戏剧大师在梦神的引领下有了隔空对话,如梦似梦,但醒来又如梦一场,让人回味良久,余味悠长。

    这里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有无人问津处的创新,让人真的瑞思拜。

    显而易见,这也是《最美中国戏》的立意所在。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绝非空中楼阁,它们真正的归宿是回到民间,走入你我的生活。

    它们并非难以走入年轻人的世界,只不过少的是创新的表现形式。

    何况,戏曲,本就贯穿数百年中国人的一生。只要用独特的形式表达和呈现,它们一定也会成为当下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无论时代如何快速变幻,用传统手艺人的工匠精神,传承优秀文化精髓,创新表现形式,《最美中国戏》一定会让戏曲再度焕发新生的中国风。

     短评

    很长知识,可能是时长的原因,把太多细节剪掉了,对戏曲之美的感受就差了很多。

    7分钟前
    • 无问西东
    • 推荐

    10分钟前
    • Louise_lin
    • 推荐

    梦生于情,情生于适。四梦一生,人生如戏。第一期的《临川四梦》集四为一,兼循汤公与莎翁。莲步轻移,轻展水袖,昆曲水磨婉约,因梦而来,随梦而去。一次通向历史的相遇也成为一次面对未来的相聚,待见后续的醒明与巧致,用心的文化节目值得投取足备的关注。

    13分钟前
    • 弄尘
    • 推荐

    戏曲宣传和推广综,主要还是京剧,学习了不少京剧方面的知识。丑、净、生这三集很有趣味性。

    16分钟前
    • civey
    • 推荐

    想法很好,综艺很烂。搞的这什么四不像!

    21分钟前
    • 腿麻了
    • 很差

    居然很有看头~强行文艺的台词略显尴尬…

    26分钟前
    • 做一头学问猫
    • 力荐

    我愿为大成子画地为牢,嗑生嗑死!!!老生 小生 武生 娃娃生 红生硬僵尸,软僵尸。

    29分钟前
    • 王小孬
    • 推荐

    艺人部分多余,为什么强行假定年轻人不喜欢国粹,需要一群啥也不懂的人来尬吹?至少也请个专业的来主持,比如王佩瑜啥的。

    30分钟前
    • reneryu
    • 还行

    挺好看的节目,戏曲名家们的讲解和名家的唱段非常耐看,但因为是电视台的节目,时长固定,也没有花絮什么的,感觉很多好看的片段都没播出来,很可惜,希望以后能跟平台有更好的联动,在固定时长之外有一些平台独家的内容,相信能吸引更多观众

    33分钟前
    • 小狮妹
    • 力荐

    还是挺好看的,普及了戏曲,对生旦净末丑几大行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期待出第二季,融入地方戏曲,其实这个体裁太多内容可以挖了:各地方剧种、表演内容为主题(前期的三国、红楼、西游)是不是可以加入一档xx名著系列?民间传说系列?四大名旦系列……

    35分钟前
    • Happy娄大条
    • 推荐

    这个综艺别叫《最美中国戏》了叫《最美大京剧》才扣题呢,拍了五期了后面的秀全是京剧(带一期昆和一点点豫)。。。第六期才看到其他的剧种(越剧《红楼梦》),我服了呀。不过第六期不错,要是都按照第六期带地方戏这种大杂烩拍的话,还是蛮有看头的。。。

    39分钟前
    • 胖虎胖乎乎
    • 还行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很多戏曲演员都是有深厚的童子功的,明星艺人们与他们对比一眼就可看出差距。有舞蹈基础或者戏曲学习经验的艺人学习戏曲招式更容易。戏曲科普,有助于更多的年轻观众了解戏曲行当和一些表演方式、爱上戏曲。静下心来欣赏戏曲,可以看到演员们的表演非常有趣,唱念(念白)做(身段)打、一颦一笑,都将人事物演的活灵活现。最喜欢《梦回红楼》一期。

    42分钟前
    • 旺旺小小酥lili
    • 力荐

    算是比较良心了,加一星给颐和园和大美京剧。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愿意去了解京剧,并且觉得京剧是真正伟大的艺术(之一)。是实打实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容不得半点马虎、分毫掺假,这块瑰宝值得用心去传承,要把它发扬光大!已经可以认认真真看一折戏了,明年要读一本关于京剧的书(非flag)。ps,长坂坡太赞了!

    44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好看的,北京卫视的节目所以主要讲京剧,但通过这个综艺,我终于发觉了戏曲的美(确实是给我这种戏曲小白科普不少),不管是京剧还是地方剧种,服饰,脸谱,一颦一笑,都富有韵味,怪不得老祖宗都爱看戏。颐和园是我最喜欢的北京公园了。

    48分钟前
    • 混沌武士
    • 推荐

    传承

    51分钟前
    • 乐忆百感生
    • 推荐

    讲解部分挺好的,了解了脸谱和故事。只是剪辑把干货剪了,正讲着脸谱呢,后面几个都剪了。乱剪只会导致节目受众不明,懂的人不需要你赘述,不懂的人你又不剪全,看起来人大师是挨个讲全的了,但脸谱的人物故事放一半;白蛇传这种妇孺皆知的却赘述(专家讲完嘉宾再讲一遍?)。嘉宾可以请些学过戏的,不然新手两个小时记不下动作语言,倒是能成笑料(董力真的搞笑),老师只能无奈。要么多给点时间……

    55分钟前
    • 明日晴
    • 推荐

    光是看颐和园风景就值了

    60分钟前
    • 阿兔兔兔兔兔
    • 力荐

    八期是真的不够看啊,也不晓得会不会还有第2季。

    1小时前
    • xTnis
    • 力荐

    戏是好戏,但是综艺的部分太多了

    1小时前
    • 兰秋
    • 推荐

    小鲜肉镜头太多,干货太少,只能给年轻人科普用了

    1小时前
    • Chandler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