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恐怖片 驱魔人1973

    驱魔人1973

    评分:
    0.0很差

    分类:恐怖片美国1973

    主演:艾伦·伯斯汀,马克斯·冯·叙多夫,李·科布,吉蒂·温,杰克·麦高恩,杰森·米勒,琳达·布莱尔,巴顿·海曼,彼得·马斯特森,鲁道夫·申德勒,Gina Petrushka,Robert Symonds,阿瑟·斯托奇,Vasiliki Maliaros,蒂托斯·万迪,约翰·马洪,Wallace Rooney,Ron Faber,罗伊·库珀,Robert Gerringer,梅赛德丝·麦坎布雷奇,威廉·皮特·布拉蒂,玛丽·博伊兰,Dick Callinan,梅森·科里,Toni Darnay,艾琳·迪茨,Joan 

    导演:威廉·弗莱德金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故事时间到

    • HD中字

      摩登天师

    • HD

      饥渴2023

    • 野猪

    • HD

      古镇凶灵之巫咒缠身

    • HD中字

      黑楼孤魂

    • HD

      幼儿怨

    • HD

      恐影档案

     剧照

    驱魔人1973 剧照 NO.1驱魔人1973 剧照 NO.2驱魔人1973 剧照 NO.3驱魔人1973 剧照 NO.4驱魔人1973 剧照 NO.5驱魔人1973 剧照 NO.6驱魔人1973 剧照 NO.16驱魔人1973 剧照 NO.17驱魔人1973 剧照 NO.18驱魔人1973 剧照 NO.19驱魔人1973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愁云惨淡的华盛顿市,一幢普通公寓内,单身妈妈克莉丝(艾伦·鲍斯汀 Ellen Burstyn 饰)和女儿芮根生活于此。然而近一段时间,克莉丝却被女儿种种怪异的举止折磨得烦躁不堪。芮根的行为举止怪异,迥异常人。克莉丝带她求医问卜,终无所获,甚至精神科医生也束手无策。万般无 奈之下,几近绝望的母亲求助于莫林神父(马克斯·冯·西多 Max von Sydow 饰),一个有着丰富驱魔经验的老者。恐怖的夜晚,神父与藏身少女体内的恶魔展开连番较量。这是一个注定让无数人永生难忘的恶魔之夜……  本片由William Batty根据1949年一起真实的驱魔事件创作的小说改编,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混音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

     长篇影评

     1 ) 魔鬼的灵与型



        1971年美国作家威廉•彼得•布拉蒂写了一本带有浓重宗教色彩关于驱魔的小说,此书轰动一时,至今大卖不衰。两年后好莱坞根据这本小说特意请原作者做编剧,曾执导过影片《法国贩毒网》的年轻导演威廉•福莱德金做影片执导拍了一部史上最经典的恐怖电影《驱魔人》。
    这部影片如今看来依然是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其关键吸引人的部分不止局限在近乎完美的电影语言技巧表达和出色的特效所营造出来的恐怖氛围上,更在于其人物塑造和故事讲述内部融合了比较深刻、复杂的宗教概念和哲学观、世界观。正是由于这部小说以及其小说改编的电影背后庞大复杂的宗教、哲学、世界观的支撑,才使得这部作品从众多通俗的流行文艺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么多年来反反复复被人们宣传、观看、解读的经典。本篇文章打算以1973年电影《驱魔人》为蓝本进行一次拉片儿形式的解读,并尝试在解读过程中对影片中所涉及、塑造的神、人、魔之间的内部斗争表述一些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一、造像
        影片开始于伊拉克。但在片名正式出现之前给了两个故事主要发生地点的镜头,一个镜头是从夜幕下的房屋摇到行人稀少、黑暗的街道,然后叠化到一个圣母雕像的面部特写。这两个镜头仿佛暗示着观众在神圣上帝信仰下生活的人们过得平静而舒适,可是背景中怪异、尖啸的配乐却塑造出一种大难临头的恐怖氛围。在音乐的持续中出现血红的片名和片头字幕后,影片正式开场的第一个镜头却立刻转到了荒漠上一轮血红的夕阳,这夕阳血红的颜色和巨大的体积都让人看起来非常不舒服,接着展现出荒漠中残破的废墟和古老文明遗迹的考古发掘现场。我们可以把这两组镜头段落当成一种二元对立状态下呈现。一边代表着文明、富足、秩序和慈悲;另一边明显建立起来的印象是蛮荒、衰败、混乱和残暴(之后反复出现的野狗,以及拿着机枪警戒的士兵)。由大全景逐渐转为小全,再由小全景转为中景和特写,导演镜头语言叙述上可以说有板有眼,非常严谨。而通过一个在考古挖掘现场奔跑报信的孩子来引入正题的方法,在后来黑泽明大师的《影子武士》中也借鉴运用了。
        进入正题之后,我们首先发现的是一枚银币(这枚不起眼儿的银币对于整个影片来说一个至关重要的道具,在文章后面部分我还会提到)。这银币被放在一个阳光下的盒子中,上面是一个男人一个婴儿的浮雕,从浮雕上男人头顶的光环猜测可能和圣人或天使一类的人物相关,片中并没有说明,却在整体架构中铺了一条暗线。接下来老人在一个黑暗的洞穴中发现了一个小魔鬼头像的“护身符”。当他剥去覆盖在魔鬼造像上的泥土以后,表情立刻大变,说明他对这魔鬼的偶像早有认知。我们看这里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被发现的一明一暗的对照,非常直接的将两个造像上二元对立性摆在观众面前,同时也在为之后神借助人来驱走邪灵的艰苦战斗提前埋下了伏笔。这里非常值得玩味的一句话是,当我们衰老却知识丰富的墨林牧师看到银币后说了一句话,“这个真奇怪,不属于同一个时代”。那么问题来了,这个钱币到底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不妨把这个疑问先放一放,跟着剧情往下走。
        后面一些过场戏包括表现老人的虚弱,钟表忽然停了,差点儿被飞驰的马车撞死,相貌丑陋的人,疯狂打架的野狗等等都在塑造并不断强化一种意象——魔鬼已经被放出,世界即将大乱。在整个影片序章结束时候,导演拍了一个具有非常明显寓意的镜头,便是莫林牧师登上古代遗迹的废墟与一尊魔鬼的巨大雕像对视。镜头里狰狞魔鬼的脸直对着莫林,很明显将两股一正、一邪的对立性摆在我们观众面前。
        在此段落中魔鬼实际是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综合展示出来的——雕像和护身符的展示就最最直接将魔鬼的外在“型”凸现出来(而这个“型”通过造像的几个特点,比如四根鸟的翅膀,脚爪状似老鹰,头与手是狮子,额上长角,可以判断就是当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疫病恶魔帕祖租,只不过影片并没有具体说明其身份。),而隐形中的魔鬼却是以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灵”的感应方式影响着这个世界,使得一切都失去秩序,违背常理,遁入狂乱。
    到底为何在古代城市遗迹中会出现这个魔鬼的巨大造像,难道当地一直信奉着某种和魔鬼有关的邪恶信仰?影片中一句非常容易被忽略的台词或许会给予我们提示——在办公室里老牧师墨林观察魔鬼小头像护身符的时候,旁边他的助手说了一句“以恶制恶”。这个信仰涉及到古代人相信用某个强大的魔鬼来镇压住其他次级魔鬼,城中巨大的魔鬼雕像也是用来驱赶其他魔鬼的。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谁来驱赶这个最厉害的魔鬼呢?所以基督教诞生以后,其教义中不停宣讲绝不可以崇拜任何一个邪神,只有上帝的秩序力量才是光明的出路,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魔鬼(很有可能就是帕祖祖本尊)是来自于基督诞生之前的原始魔鬼。

    二、日常
    影片序章段落结束后,魔鬼的“型”一下子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但这个魔鬼并没真正失踪,而是潜藏在貌似平静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诱导我们进入堕落疯狂的“导师”。
    影片正式进入事件发生地——美国的乔治城。两个在时空上并不直接联系的段落运用血红的夕阳叠化和背景噪音的持续相连接,这种在听觉和视觉内容上进行的融洽处理将分离的两个时空在意境上相互连通,从乔治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将魔鬼的线索暗藏在之后的剧情中。
    接下来的进程迅速将两个主要人物引出——女演员克莉丝和她12岁的小女儿芮根。夜晚奇怪的声音,以及克莉丝走进芮根房间发现窗户没关,屋子格外寒冷都是在对魔鬼的存在的线索,可魔鬼的真身已成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灵”。影片整体节奏非常稳健,并不急于将这个潜藏于我们偶起波澜的小日子下面那个魔鬼揪出来马上来一场神魔大战,而是拍摄了大量主人公生活中琐琐碎碎的内容。
    此时的剧情进程分路岔开从两条线索向前进展,一条是围绕着克莉丝的生活展开;另一条线索围绕一个叫做卡拉斯的神父展开。实际上编导利用这两条线索的发展将当时的美国社会信仰危机问题摆明给观众。
    克莉丝一家以及周围的人们整天面对浮躁的现代生活,虽然事业成和物质生活上不停在突飞猛进,甚至即将要被邀请到白宫与总统夫人共进晚宴,但整日里的工作无非是制造低级好莱坞娱乐产品(影片中人物自己也不停的在工作中抱怨)。克莉丝的家庭生活也同时面临巨大危机,这种危机就最直接的体现在克莉丝与那个从未露面的前夫之间不停的争执吵架,连打电话都在大喊大叫。她周围的人也是一群酒色之徒——那个荒唐且自以为是的导演,每次喝点儿猫尿便极尽丑态的四处撒疯,却还自认为是世界最聪明的人,但殊不知却是一生就此荒废的寂寞空虚的小丑。另一个常常参加这些社会名流活动的年轻牧师也是虚荣浮华之徒,不过借着上帝赐予的荣耀身份到处骗吃骗喝,吃完喝完还不够,还要顺手再拿酒回去。
    牧师卡拉斯是一个非常严肃认真的人,他坚守贫困誓言,过着苦行僧般贫穷、疾病的痛苦现实早就深入刻进这位在将来力挽狂澜的英雄式人物的骨子里了,他面对着的世界更是与克莉丝迥然相异的。编剧在这里把两个最最主要的角色定义成两种生活方式甚至两种信仰对立面进行塑造。克莉丝处境中所谓“上流”的物质生活看似光鲜无忧(大房子、酒会、高收入、女儿可爱动人)实质是空虚乏味且岌岌可危的;而以牧师卡拉斯现实境遇中遭受的坚实精神世界也在不断的朽坏,贫穷、疾病的制造者依然无所醒悟,处于贫瘠、痛苦中的人也无处可逃,这甚至致使我们这样一个“纯善”代表也开始动摇起自己的信仰(他在离开母亲的房间以后来到酒吧与他的老师吐槽),但正是因为有他这样一个拥有高尚品质的人物,才肩负起拯救的重任。克莉丝与牧师卡拉斯两个人物之间形成对立,这种对立更直接映射的是现代资本主义物质文明与古典基督教中精神道德文明的对立。所以魔鬼的到来并非空穴来风,在它现形之前就这个世界就已经处于信仰危机的边缘,魔鬼后来也只是借用这无辜小女孩儿的肉身来向整个世界进行它丑恶的复仇。

    三、现形
    既然是一部关于驱魔的恐怖片,魔鬼无论隐藏的多深,最终还是要现形的,不然岂不是一部纯粹社会批判电影了?
    作为一个缺乏信仰的现代文明产物下的“成功人士”,克莉丝第一次听到怪声并查看女儿房间之后,没有也根本不可能立即认出这是魔鬼已经悄悄进入她的生活,魔鬼若要发挥其威力必须借助扰乱世界的正常运作一步一步吞噬我们的心智。我们来看看它究竟做了些什么,又是如何一步步现形的。
    首先它隐藏在小女孩儿的心灵深处,假扮成一个“朋友”——霍利队长。这个所谓的“霍利队长”的声音多半也会被大人们认为是小孩子幻想出的玩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库布里克的电影《闪灵》里,那个小男孩儿与自己手指头对话的情节,不知道是否是库布里克后来也借鉴了这部电影的某些灵感)。在克莉丝与她前夫大吵一架之后,芮根变得越来越忧郁,行为举止也怪异起来,这里就是一个剧情上的重大转折点。正是从这里开始芮根的床出现摇动;克莉丝第二次去查看阁楼上的怪声时莫名的火焰忽然燃烧起来;教堂里的圣象遭到亵渎;芮根在医院做检查看到了恶魔恐怖的幻象并无故用淫秽的语言咒骂医生等等等等。总之异像持续的升级着,人们却无能为力。这里需要特别提起说明的是人们企图以科学的方法对芮根进行检查、治疗的时候,镜头拍摄那些巨大丑陋的仪器,噪音、血和芮根脸上痛苦的表情如实验室中任人宰割的猴子,这一切又一次在潜台词中把矛头指向现代物质文明的虚妄无力,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去关注心灵而缘木求鱼的思维行为方式本身就是邪恶的(你看医生们那一张张无奈的蠢脸就更加说明问题了)。
    随着芮根的“病情”越来越变本加厉,魔鬼也逐渐显露出它更加狰狞的“面容”。从这里开始便涉及到一些真实史料和一些文献记载。这部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原本灵感来自于1949年一次真实的驱魔事件。美国马里兰州一个叫约翰•霍夫曼的14岁男孩儿在其姑妈死后出现了类似附魔的症状——睡觉的床上下颠簸震动,家中家具莫名其妙自动挪位,身体出现红斑印记并伴随有痉挛、失禁、胡言乱语等症状,让人更加匪夷所思的是男孩儿会并非自己的声音呼喊古代中东地区的语言,可之前他从来也没学习接触过这方面知识。经过多方求医未果后,家人决定求助牧师举行驱魔仪式,后来孩子被救回来了。我们发现这个真实历史事件中被附魔的孩子的症状几乎和小说以及电影中所描述的一模一样,只是电影为了视觉效果表现得更加夸张而已。
    魔鬼既然已经完全现身,它的伎俩便完全暴露在我们眼前。首先它用卑鄙、猥琐的伎俩来侵占一个无辜受害者的身体和心灵,并利用她的手来杀人(一直被恐怖电影迷津津乐道的小女孩儿脑袋转到背后的段落就是在映射伯克的死),这样便可以更切中要害地毁灭周围无信仰、拜异教和那些信仰不坚的人们。接下来当魔鬼遇到卡拉斯、墨林这样信仰坚定近乎圣人的人物时它不停的运用欺诈手段试图摧毁他们坚定的意志。正如影片后半部分墨林格外提醒卡拉斯的话语——“最重要的是不要与魔鬼对话……魔鬼是一个骗子……”,幸运的是当我们对其拥有认知,我们便有机会打败它,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一场信仰和内心意志的战斗。

    四、牺牲
    之前我们已经在文章中已经论述过,吸引魔鬼到来的并不是某个受诅咒的玩物(那个帕祖祖头像的护身符在影片后面段落再也没有出现过,它的出现只是用来引导魔鬼意象在历史渊源和镜头语言上更严谨的成立)。魔鬼的出现更直接的原因应该是我们这个弃绝信仰的年代和人们无限追求物欲丧失心灵的结果,魔鬼知道再也没有比眼睁睁对一个天真的孩子加以毁灭更让人们绝望的了,所以它在小姑娘身上所做的一切毁灭,都是在用最后一根稻草来压倒我们这群游移不定的庸俗之人心中最后对上帝的信仰。至此我们可以说影片中上帝与魔鬼对于这个小姑娘的争夺并非是关乎于一个人、一个灵魂的争夺,而是关乎于我们整个人类崇高信仰的斗争。
    就在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谓全知全能的上帝又去哪里了?祂是否真如尼采所说沉默着,甚至已经死亡,任由我们可悲的世人被魔鬼玩弄继续陷落下去?不可能!魔鬼正如上帝的反面——魔鬼的手段是奇技淫巧的(直露的性猥亵、凶杀、诱骗等等)。而上帝的作风是无比高贵仁慈的,祂始终是摆明诚挚的事实,但对于真理的探索和追求又不可能来的容易(只有堕落才来的容易,但结果是可怕毁灭的到来),追求善、追求爱、追求上升的救赎之路永远是一条艰难的独行路。所以我们看到的本片男主角儿卡拉斯牧师的镜头一直都是在上升,并且迎面走来——他进入地铁站从楼梯底下升上来,他回家上楼梯他升上来,与老牧师墨林一同去驱魔他们向上攀爬楼梯。他跑步时迎面跑来,他梦中召唤向下走去的母亲(梦中镜头母亲从地铁站上来后转身又向下走入漆黑的地下)时他迎面跑来。当然他也有向下走的镜头,可这向下走的镜头往往身边伴随旁人,仿佛跟随某个凡间或地狱里痛苦的求助者从天而降来探查来解救(这种感觉也必须从正面或侧正面来拍摄才是有效的)。不知观众是否还记得,在中东地区考古现场挖掘出的那枚与帕祖祖雕像放在一起,不属于任何年代的银色圆形护身符?它在影片序章段落出现过一次以后很长时间又消失了,在观众几乎要遗忘它的存在的时候,卡拉斯牧师却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出现了这个护身符,它在虚空中掉落与梦的内容交叉剪辑,随着一声尖利的呼喊,这个护身符忽然掉落在现实中。这个段落带有无法明说的神秘主义气质,这个护身符的来历始终没有明确说明,但通过前后影片递进关系处理我们可以猜测出这个护身符其实是扮演着上帝在场的角色。它与魔鬼头像共同被发现,它是用来镇压住魔鬼帕祖祖的,而当魔鬼再次在现代社会为非作歹,它又一次穿越时空到来,在梦中仿佛也给予深陷苦难的卡拉斯牧师最坚实的启示和鼓励。
        驱魔电影最关键也是最好看的内容就是为了辨认魔鬼而与魔鬼进行的必要对话,以及最后驱魔仪式举行的整个过程。与魔鬼对话是非常非常危险的,因为正如墨林所说“魔鬼一个骗子,它会运用真话与谎话掺杂的手段来迷惑我们,他会对你展开心理战,并在你最脆弱的时刻将你攻陷”,所以只有最虔诚、坚定的人才能获得上帝的赐福直面魔鬼并击败它。卡拉斯开始也是和其他人一样,对小女儿被附魔的真实性存在怀疑,他需要与魔鬼进行“交流”,寻找证据。在对话过程中魔鬼几次以它的狡诈和骄蛮企图欺骗或摧毁卡拉斯的心智,它扮演卡拉斯的母亲,以便引起他痛苦的内疚和愤怒。关于圣水和普通自来水之间区别的那个段落也很可能是恶魔耍的一个小骗术,但也有一种可能,这普通的自来水因为被卡拉斯这样的圣人碰触过,并宣称是圣水,其质也就变为圣水,因为圣水和自来水的区别不过就是一个被祝福过,一种没有被祝福过。在圣水的作用下,魔鬼终于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并在身份上得到了确认。人类自从拥有给万物命名的能力以后,虽然被逐出伊甸园,但仍然靠着勤奋、智慧和虔诚在广袤的宇宙中孤独生存,所以魔鬼之名一旦确立,我们便能够确知找到方法打败它。
    我们经过那么漫长的过程经受苦难、怀疑、重新认知,最终我们还是要与这个逐渐强大起来的魔鬼面对面的斗争。寒冷的空气中阵阵散发着恶臭,那个面目全非的小女孩儿已经完全成为魔鬼的容器,她原本纯真的自我也埋藏在这具破败不堪的躯体深处,如今她瞪着罪恶的双眼企图让每一个对上帝怀抱希望的人陷入深切的恐惧与绝望。当墨林牧师手握一串念珠默默祈祷之后带领卡拉斯来到女孩儿的房间,这最后决战的时刻才是神对我们最终最艰难的考研。“以耶稣基督的力量驱逐你!”这一句一句铿锵有力的呼喊正是对正义,对神的信仰的坚定呼唤,即使如此,由于魔鬼的力量过于强大,我们可敬的老牧师墨林也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其实墨林命不久矣的暗示在影片开头就已经交代了)。剩下年轻的牧师和魔鬼单独遭遇,卡拉斯失控了,他愤怒的冲向被魔鬼附身的芮根,开始殴打,他希望魔鬼离开小女孩儿的身躯来附魔在他自己的身上。这正是前面魔鬼对话时魔鬼最渴望的,再没有什么比腐化一个上帝的神职人员更能够展现自己狂妄的力量了。可是我们的英雄岂是软弱虚妄之人?他被附身后用尽全力跳出窗外,以自杀的方式与魔鬼同归于尽。这条长长的阶梯再一次被血染红,卡拉斯牧师用自己鲜红的血完成了一次圣徒似的殉道,他死前朋友紧紧抓住他的手哭泣着问他临终最后的救赎告解。卡拉斯牧师得到了安宁,再也不必内疚于母亲的死,再也不必忧虑信仰的崩塌,因为他为神圣的救赎献出最炙诚的鲜血和生命的时候,就是这世界希望重新到来的时候。
    一切风平浪静以后,小女孩儿得救了,虽然她不曾记得之前的分毫,但卡拉斯牧师的牺牲带给这个世界的影响确实无比深远的。原先那个轻浮的牧师也走向了一条向上而深沉的道路,也许魔鬼有一天还会再来,但我们却不再是原先软弱的我们了。

     2 ) 关于魔鬼

    1973年的影片我是2013年来看的,整整隔了40年。嗯,下面是我对于影片中的魔鬼(也不仅仅是影片中,就是「魔鬼」Devil吧)。

    魔鬼是天生的撒谎者,自元祖Adam和Eve被魔鬼变成的蛇引诱欺骗吃了果子而「死去」(灵性的死亡),魔鬼就一直在欺骗、干扰人类的生活。魔鬼撒谎,而且是谎言高手,并非那种蠢蠢地就让人类发现魔鬼的痕迹。
    比如影片中,Karras神父刚接触被附魔的小女孩时,魔鬼把英文倒过来说让神父以为是Latin,魔鬼假装说不出Karras妈妈的娘家姓。这都是为了让Karras先怀疑是不是小女孩的精神问题,即便后来发现确实是魔鬼附身也低估了魔鬼的力量。

    何止是flesh,人类的spirit也是软弱的,Fr. Karras还是被魔鬼装作他母亲那里激怒了,Karras根本无法忽视魔鬼,无论从小女孩的床飘起来还是小女孩自己凌空浮起,甚至让Fr. Karras在驱魔仪式中都没及时念诵罗马大典。

    魔鬼懂得迷惑人类,用现代社会的重金属摇滚乐,所谓的「科学」和「自由」让大众远离教会的庇护。圣教父们反复告诫,不要背离上帝。旧约犹太人屡次背离上帝引来毁灭的教训显然没有被人类牢牢的记住,现代社会信仰缺失,甚至还有对魔鬼的崇拜。仿佛一切都应验了启示录关于天启末日的预言,看到绿教势力越来越大,假先知、敌基督的门徒越来越多,甚至已经侵入到了欧洲大陆腹地。「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绿教的本质是昭然若揭的。

    LORD have mercy on us.

     3 ) 《驱魔人》背后的真实故事

    《驱魔人》一直被传是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根据记载,1949年1月,美国马里兰州,一位年轻的女士多罗希在卧室中离奇死亡,死状恐怖,当时谁都没有想到,她的侄子,14岁的约翰会成为这个悲剧的延续者。不久后,诡异事件接连发生,约翰的床经常毫无原因的剧烈抖动,食品和刀叉会在房间里突然飞行。约翰的性情也变得暴燥,焦虑,并经常做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自残行为,当他的父母试图使他平静下来时,约翰声称自己是多罗希。


      一个月后,约翰的身上开始出现怪异的符号并呻吟出无法辨认的语言,,一位天主教神父试图用圣水和十字架为他驱走魔灵,但是事情变得更糟,约翰身体却趋近于死尸,五官开始扭曲,牙齿全都脱落,整个身体血肉模糊并且浮肿,流出浅绿色的浓液。3月,圣路易斯的大主教指示会士劳伦斯为约翰进行正式的驱魔仪式,仪式每晚都进行数次,约翰却不见好转。劳伦斯在研究了了所有关于驱魔的古书后,终于找到了驱走恶魔的方法。4月18日,劳伦斯使用一种特制的项链再次为约翰驱魔,衰弱的小约翰长长的呼出一口气,魔走了。


      驱魔事件发生的时候,影片《驱魔人》的制片兼编剧威廉·彼得·布莱迪正在乔治敦大学上学,20年后,他根据这件事写出了《驱魔人》这部震惊世界的小说。
    (另外,本片在拍摄到发行期间剧组有多人死亡,不得不让我们联想起某些内在联系)。




      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一次旅行中无意间拾得一块外型特殊的石头,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从此不断发生...

          本片可谓是曾经拍摄过的最恐怖的电影之一,它图解般的描述了人类与魔鬼之间传奇的争斗经历。讲述了12岁的里根-麦克尼尔(琳达-布莱尔饰)被恶魔附身,她的母亲克里斯-麦克尼尔(埃伦-伯斯泰因饰)、神父卡拉斯(贾森-米勒饰)和招魂的牧师梅林(马克斯-冯-赛多饰)为了解救小姑娘的灵魂而与魔鬼不懈斗争的故事。
    驱魔人之路

          《驱魔人》的经典基于原著小说的成功,而该小说一开始便被蒙上“源引真实事件”的离奇外衣。这种所谓“现实中的事件”被诉诸文字,继而幻化成鲜血淋漓的影像,其带给人们的将是无与伦比的恐惧与好奇。有些东西确实不是科学所能解释的, 导演威廉·奥马力对学生们说,电影大约百分之八十都是真的。他宣称介于荧幕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就是:这是一个男孩而不是女孩着魔了;着魔并不是发生在乔治敦,它发生在华盛顿之外的马德里岛;并且"豌豆汤的呕吐物"的颜色不是绿色的。他还申明其他任何出现在电影中的东西都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纵观此前面世的《驱魔人》系列电影,能够真正让观众奉为旗帜的莫过于1973年的第一集。这部甚至对后来美国流行文化都影像颇深的影片无疑成为后来恐怖片争相效仿的范本。或许是前作太过突出,其后的两部续集并没有引起太多反响。尤其是1977年的《驱魔人2》更是由于导演约翰·伯尔曼(John Boorman)对原作的不屑一顾而成为贻笑大方的烂片“典范”。从历史的角度看,此次制片方之所以痛下决心重拍前传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同时,也说明“驱魔人”的道路必须要有四处喷溅的血浆和令人作呕的特效支撑才能引起广泛的认可。

           1990年,原著作者布拉蒂为挽回《驱魔人2》的不良声誉,自编自导了《驱魔人3》,但影片仍旧没能完全继承第一集强力震撼的视觉刺痛。而是通过较为隐忍的想象调动观众的恐惧。或许是由于自身导演功力所限,第一集中极富创意的取角与运镜在第三集中也消失无踪。即便如此,第三集仍凭借紧凑的情节和贯穿始终的邪恶氛围成为驱魔人“真正的续集”。

           为影片拍摄前传,在好莱坞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举动。为影史上最为成功的恐怖片拍摄前传其压力可想而知。无论是饱受票房困扰的芬兰导演雷尼,还是被逼无奈再次“放血”的投资方,一定都在期待这部《驱魔人前传》能为他们带来好运。

             西方文明的起步和进步,中间总穿插着宗教信仰的问题,不管是中世纪黑暗年代还是文艺复兴,多少都与宗教牵扯丝缕。这部作品如果挖掘一定的深度的话,无非就是对于6、70年代的社会背景而发自出天问式的思考:还信仰上帝吗?
             人是一种非常容易被蛊惑的物种,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宗教中道德的约束力非常强大,制约着人性中为恶的一部分。如果约束力被削弱,人性中最为阴暗的东西就会成倍的放大。《驱魔人》中有关少女被魔鬼附身,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人性中的弱点被发掘——恶魔附身,力量无限增长,这种场面很容易让人想起和魔鬼做交易的圣经故事。
             撇开这样沉重乏味的话题,从电影本身来说,《驱魔人》的故事情节还是很有独特的一面。电影没有就女孩为什么被魔鬼附身、魔鬼来自何方进行过多的阐述,而是着重对女孩被附身之后的变化进行浓重的刻画。考虑到30多年前的科技水平,《驱魔人》中女孩骇人的脸庞实在是做的太出色了,没有如此出众的化妆技术,《驱魔人》带给人们的恐怖感必定打折扣。毕竟视觉冲击力有时候比心理暗示能更直接、更迅速的提高人们的肾上腺素的分泌、失声尖叫的分贝量

     4 ) 真正的恐惧源于信仰的坍塌

    首先必须得承认社会学是一门伟大的学科,至少某些定律在还能为我们所证实并且接受,比如“怎样的社会产生怎样的文化”。所以,二十世纪的张艺谋拍得出《活着》而二十一世纪的张艺谋拍得出《三枪》。同样,七十年代的美国,诞生了史诗级的恐怖片《驱魔人》。
    还是得庆幸,七十年代的美国毕竟还比较严肃,拍的恐怖片也是严肃的。电影的恶魔不是那些从电视里爬出来的孤魂野鬼,而是具有强烈的宗教意味,是教会与魔鬼不共戴天的世仇。偏偏本地教会,还是基督教里最为保守的天主教。魔鬼从何而来,它意欲何为?影片没有说明,但是它侵占了童贞女的身体——这被基督教徒认为是最为圣洁的,这无疑是强烈的暗喻。它亵渎圣像,趋势小女孩当众小便,在医生面前露出私处,用十字架扎自己下体。对于一个70%以上人口为基督徒的国家来说,这不啻于最大的侮辱——还有什么比这对主恩赐的践踏更为荒谬的事情?魔鬼的肆无忌惮,医生的手足无措以及神父的无可奈何,三者鲜明的对比,就好像世界末日来到,却没有看见主赐予的救赎,我们所依赖的,竟给予不了我们力量。面对魔鬼,神父所做的,不过是挥洒圣水,诵读《圣经》,还有用手在胸前划十字架,这些在魔鬼面前,太过卑微,它过于强大,以致于我们几乎绝望。
    《圣经》说,魔鬼是天生的谎言家,它摄人心智,偷走人的灵魂。最初的魔鬼撒旦,便引诱最初的人类犯下了原罪。当最后马伦神父惨死在魔鬼手中,被恶魔附体的小女孩露出狡黠诡异的笑容时,一切都恍然大悟:这个恶魔一直在欺骗我们,它假装惧怕圣水,而那不过是卡拉斯神父用来测试它的蒸馏水;它假装会说拉丁文以证实它古老的身份,但在录音回放时才发现那不过只是倒着说的英文;它假装在马伦神父的驱逐下受到伤害奄奄一息,可事实证明那不过是它反戈一击的前奏;它表现出自己的弱点来让我们有了渺茫的希望,又在我们为之努力是将这希望打得粉碎。魔鬼太强大,它无所不知,无孔不入,甚至能够模仿卡拉斯神父死去母亲的声音来哀求他,来干扰他。当观影者发现,以主的名义都不能驱走它,万能的主在他面前毫无用处,三位一体和原罪说构成的基督教基本教义,在魔鬼的肆虐下扭曲,魔鬼的诞生似乎是为了将上帝永生为之赎的罪孽一笔勾销,自己代替了上帝的末日审判,而这审判的结果不是善者上天堂,恶者下地狱——而是全部处死!此刻,对于虔诚的基督徒,终生的信仰瞬间倒塌。就像驱魔的高潮部分,卡拉斯神父随着马伦神父带着颤抖的嗓音一遍遍重复道:The power of God will confess you!似乎他只是通过调大音量来给自己壮胆,而内心的信仰,已经开始动摇。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两句七十年代的美国,那是混合了越战,婴儿潮,女权运动,性解放,嬉皮士的七十年代,就像充满了大麻味的摇滚,不断刺激着当时民风尚保守的美国社会,任何对于主流社会的冲击被当做英雄式的行为,而这让传统的主流社会惶恐不已,处于社会变更期的美国,出现各种离谱的思潮都不为过。这部电影,也许暗示主流社会对新生事物的恐惧,也许暗示了离经叛道在当时的普遍性,映射到电影里,就成了教会的魔鬼的相互博弈。有意思的是,现代医学在电影里被讽刺得一无是处,似乎只有宗教才能代表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和希望。
    我承认女孩头部180°旋转和反身做蜘蛛爬行着实把我吓了一跳,但回味之后最恐怖的,是无处不在的宗教神秘主义气氛,是被魔鬼亵渎后流血的圣像和圣母玛利亚毫无表情的面部,以及纯洁的小女孩一系列污秽的行为。
    最后不得不再说一句,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5 ) 没有弗里德金的驱魔人是成不了驱魔人的



    电影的高成本和高艺术水准无必然联系。
    这是个已被验证了无数遍的基本命题。

    大制片厂制度和雄厚资金后备根本就不能保证成本的最终回收。绝大多数时候,大制片厂拍一部影片就好比庄家操作一只股票,大家其实心里都没底,但总得拍点什么。于是就先挑剧本,挑不出好的那就差的里面选一个还过得去的。再请导演,真正有能力驾驱的看不中这个剧本的话,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找不挑食的导演。。。一步步赶鸭子上架,得拍且拍。最后弄出来的成品自己看了都心凉。没办法,得回本啊,那就出钱找人吹,砸钱蒙大众,观众是能蒙进影院一个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

    然而:导演是灵魂,摄影是皮肤,剪辑是骨架。

    73年的弗里德金已是一个驾驱能力极强的导演了。我们得庆幸小说驱魔人的首版电影改编剧本被弗里德金接受,而未落入平庸之辈之手。在经历了71年的法国贩毒网的历练之后,弗里德金在影片整体把握上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特别适合动作片的表现。其鲜明视觉形式存在于镜头调度和场景切换上。这是种对形式主义的深刻挖掘和创新。
    只是我个人惊讶于制片厂会叫弗里德金来拍摄该片,而不是其他的传统恐怖片导演。比如George A. Romero。虽然后者的B级片气质并不能掩盖影片的A级艺术水准,但叫一个从没拍过恐怖片的来拍陌生题材不亚于进行一场赌博。但制片本身既是一场赌博,不是吗?又有哪个制片厂能否认这点?还好,他们赌对了。他们选中了当时最热门也是最志得意满的动作片导演,想给这部传统的宗教降魔影片注入一点新鲜元素。

    如果我们注意影片的前半部分,能体会到一种发源于60年代,在越战后期越发成熟的70年代影像风格。那是一种有别于以往,更注重个体、局部、片段的“左派影像”风格。好吧,我得承认,这个新名词是我杜撰的,自从若干年前的一次触电事故之后本人的杜撰名词癖好得以费解式加强。什么“左派影像”,那只是针对70年代以前迷幻药还没有泛滥的,老派共和式的,不思进取的大好莱坞式的,学院教条主义式的影像来说的。要说那些新冒出来的类型,可以用“新浪潮运动对商业电影的重新包装”来简单概括。

    弗里德金以他自己的镜头调度和场景切换来表达出的惊秫感是怎么样的呢?有几个场景是非常令人回味的:马车从巷子里突然窜出;主人公以颤抖的手从铁盒里取出药片;那个独眼的打铁匠在叮叮当当的打了一会儿铁之后抬头看向镜头并一边抹着汗;烈日下,主人公望向对面山丘顶上的魔怪雕像,那座雕像犹如处在海市蜃楼里那样似幻似真,仿佛随时会在眼前消失。这几个镜头在脱离剧情的前提下是意义不大的,但在影片中却给观影者以强烈的心理暗示:在这片西亚的陌生土地上,有些事情正在隐伏着,酝酿着,却没有明显的逻辑来提示主人公包括观影者会发生什么。

    毫无疑问,弗里德金以该片树立了恐怖片的新样板。我们毫不怀疑该片严谨风格的必要性,这对一个处于创作巅峰阶段的导演来说是必需的。由于弗里德金对西亚原始宗教中邪魔的经典诠释以及一些新类型的心理惊秫表现手法可以这么认为:没有弗里德金的驱魔人是成不了驱魔人的。虽然这个结论略嫌武断。

     6 ) 驱魔人:配乐谈

    《驱魔人》中亦选取了彭德雷茨基等人实验色彩颇为浓厚的作品,并因音效上的突出处理而捧得了奥斯卡最佳音效大奖。 不过《驱魔人》并未大量以音乐段落来烘托气氛,其中配乐段落非常少,甚至可以说寂静才是主体,音乐不过是调剂而已;可以认 为它最大的特色在于音乐与影片情节互为补充,延伸了电影的内涵。片中有明确旋律的配乐不多,只有《Tubular Bells》,其 余都是作为场景内的声音出现的:神父Karras在酒馆喝酒时的《Ramblin’ Man》,以及神父Dyer等人在女演员家中聚会上的 钢琴弹奏与合唱。鉴于家庭聚会中音乐与场景本身结合得过于紧密,因此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Tubular Bells》这首曲子是Mike Oldfield的电子乐名作,本是一首基调轻柔、舒缓人心的作品。不过通过与《驱魔人》 的情节相配合,这首曲子在电影中听来则有了极为不同的味道。它一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第十五分钟处,女演员在结束 越战学生抗议主题影片的片场工作后走路回家,在途中看到神父Karras与另一位神父谈话,背景音乐因飞机经过而戛然而止, 不久之后恶魔便在电影中正式登场;第二次则是在影片结尾,当Karras献祭了自己而成功驱逐了邪魔后,警长及神父Dyer一同 去吃午餐,在灰暗寂寥的街景下,《Tubular Bells》再度响起。影片的情节可以被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无关“驱魔”的前十五 分钟,其二是“驱魔”——《驱魔人》的“驱魔”故事是第十五分钟女演员从片场下班回家后开始的,即《Tubular Bells》的两次 出现分别位于“驱魔”的开头和结尾。

    这样一来,若以好莱坞叙事模式来衡量,影片的前十五分钟就显得非常奇怪了。虽然伊拉克考古的部分是在交待恶魔的来 源,但随后连续十分钟的女演员拍片场景就未免有些离题了,它甚至没有起到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为什么像《驱魔人》这 样一部卖座巨片中会有整整十分钟看似不涉主题的内容?这只能是因为这个段落中隐藏着揭开主旨的关键。在这个片场场景 中,女演员接下的是一部反对越战题材的影片,饰演一位深受学生爱戴、在学生运动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女教师,振臂高呼,相 貌虽温婉,形象却强势——随后我们可以发现她与女儿一同生活,这个家庭中没有父亲,母女二人过得非常幸福;与之形成鲜 明对比的是,片中几位男性角色,如诸位神父以及警长,不仅经济上捉襟见肘,形貌也比较萎缩,全部都是单身,唯一不存在 这类问题的导演Dennings,则有比较严重的性格问题,并且出场不久之后便惨死于恶魔之手。

    再看“驱魔”部分的故事结构:前 半部分主要围绕着神父Karras展开,表现了他因自觉没能照顾好母亲而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考虑放弃在教会的工作,作为拳击 手的事业也不成功,总之家庭和事业都糟糕透顶;后半部分他因母亲去世而痛苦加剧,于是投入到了为少女Reagan驱魔一事 当中,影片的重心也从Karras的个人危机真正转向了“驱魔”,Karras发挥了他的拳手特长,最终与恶魔同归于尽,在某种意义 上获得了解脱。Karras的经历与《Ramblin’ Man》(《漂泊的人》)一曲的主题十分契合:酒馆一场戏中背景音较为嘈杂,但 可以清楚地听到一句歌词:”Lord, I was born to be a ramblin’ man”(主啊,我生来就是个漂泊的人);而Karras恰好在和神 父Tom商议调动工作事宜,且有提到“许多人的精神疾病都是信仰上的问题,工作问题、生活意义等,我应付不来了…”言辞中 透露出深深的焦虑——Karras本人就是一个Ramblin’ Man,一直在奔忙,却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

    综上所述,影片其实根植于越战及民权运动、尤其是女权运动的大背景之下——越战令全美陷入泥沼,民众自尊心受挫, 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亦削弱了白人男性的社会地位。再回顾《Tubular Bells》首次出现时两位神父的谈话:“我与律师、医 生、神父都谈过话,我们都没有一天不觉得自己是骗子…”,可以发现这句话与影片之后的台词中反复提及的“信仰缺失”(包括 神父Dyer亦是个信仰缺失之人,他曾说“我心目中的天堂就是个白色的夜总会”)有所对应,意思是时下的民众、尤其是男性均 过得较为苦闷,律师、神父及医生都在感到自己在为他人制造虚假的希望——这正是导演为这段音乐定下的主题。

    据此,它在 片尾的运用就多了些许惆怅忧伤乃至令人脊背发凉的味道——当警长询问神父Dyer有无看过某部影片时,Dyer回答已经看过 了,由于与这一幕与之前警长和已经死去的Karras的对谈如出一辙,所以警长苦笑着答“又一个”;当两人一同去吃午餐时, 《Tubular Bells》再度响起。这便意味着,Karras尽管为了驱魔献出了生命,但诸位男性角色,或者说整个男性群体的伤痛并 未结束,还有更多危险隐藏在未来——曾为“魔”而深深苦恼的母女则彻底解脱,特别是Reagan很可能根本记不得这整件事了。 值得一提的是,《Tubular Bells》全曲长达三十余分钟,但影片中的选段只有十几秒,只是开头几个小节的重复,全部都是固 定音型,这就好似是一座走不出去的迷宫,宣告着伴随民权运动垮塌的男性尊严,仿佛再也不会恢复了,留下的只有无尽的迷 茫与创伤。

     短评

    驱魔片鼻祖,NB。现在看来也盖过什么招魂系列好多啊。画面也音乐都不用一惊一乍也相当吓人TAT

    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SIFF大光明1厅重温】我的恐怖片十佳之一。影片内核应该还是异教的恶魔与天主教驱魔仪典之间的悬殊斗争。前半段节奏稍慢,后半段足以令基督徒震悚。PS:本片获得10项奥斯卡提名,最终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及最佳音响。美国恐怖片执牛耳之作,后世惊悚/恐怖片中许多经典桥段均来源于此。(9.5/10)

    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一部多么艺术的恐怖片啊。真希望伟大的弗里德金能多拍几部片子,或者多讲几次课。分镜头写得超好,跳跃的镜头超有感觉,弗里德金的调度超牛。

    13分钟前
    • 小A
    • 力荐

    影史最艺术恐怖片之一,依然那句话:事关宗教最恐怖。中后段超神。

    18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关键中间电影院有人大吼一声,“不要讲话了”,瞬间我就吓傻了。

    21分钟前
    • shu
    • 还行

    前半部分略闷,原来美式恐怖老早就是这个套路了。先看《招魂》系列,再看这部经典,恐怖桥段已不新鲜,然而氛围和拍摄还是值得称赞。

    2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用这种不急不徐的节奏来拍恐怖片还能这么好看也是不容易!被恶魔找上是不需要理由的,只能怨人品差喽…寻求驱魔师帮助的建议是由医生提出来的,当科学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靠宗教来解决问题了……这配乐已经被国内科普、法制、情感类节目用烂……

    27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9分,确实强,像拍普通都市片那样拍摄恐怖片,惊悚得不动声色,也没有过分渲染,突然来一下,直接吓翻。节奏特别好,慢慢铺陈,耐心推进,时不时都会有重击。没有为什么,生活中的恐怖,用拍摄普通影片的方式拍恐怖片,我果真比较吃这一套。看了导演访谈,在没有数码特效的时代他们的创造力爆棚了。

    30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课上看的,我被从教室最后一排的桌子上吓摔倒了……当时影片分析的时候老师把这片子分析的很牛,可是现在想不起来他都说了些什么了……

    33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一点儿都不恐怖的恐怖片.

    37分钟前
    • kingfish
    • 还行

    对于无神论的我来说,不够刺激。比闪灵差远了

    39分钟前
    • 大刚
    • 还行

    惊悚片的经典,确实不错。比他后来翻拍的什么大法师前传好多了。原来Ellen Burstyn年轻时是演这个的啊,她的样子跟《梦之安魂曲》里面的嗑药老太婆变化似乎不大。

    43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siff11 很多场景都很经典,可以永垂惊悚片影史,故事很普通,没什么太大惊喜,1973年拍成这样足矣。可能以后回想起这部电影只会想到影城中那句响彻天花板的“不要讲话!”

    45分钟前
    • 一步之遥陈泣舞
    • 还行

    好莱坞第一恐怖片最恐怖之处是改变自1949年发生在美国马里兰州的一桩真人真事。

    49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一点都不吓人!

    5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驱魔人》应该算的上美国恐怖电影的鼻祖或牛耳的地位。就算今天来看也不能算落伍的,它无论从音响、配乐、剧情铺设、灯光等方面都给后来的恐怖类型片做了很好的演示。就算把它的海报明眼的摆你面前,也会马上瞳孔缩小,汗毛竖立。

    53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推荐

    完全不记得以前什么时候看过就记得吐得很恶心看完脖子很痛……电影节复习了一下,色彩和场景转换还是很有七十年代FU的,蛮好,细节也做得很用心,全片最恐怖的地方大概在于全场屏息凝气之时前排突然有个男的大喝一声“你们讲话一个小时了讲完没有?!” 23333333

    54分钟前
    • JUNWK1334
    • 推荐

    由于在社会背景主要是信仰上的差异,总是没有办法更喜欢。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有那么几分钟,能感觉到地狱就在眼前。

    1小时前
    • 黑狗成
    • 推荐

    1973年出品。据说本片成为影史经典的原因在于它从故事剧本、氛围营造、音响、配乐、灯光等方面都给后来的恐怖类型片做了很好的演示。不过我认为最屌的地方在于这么一行字: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8.4

    1小时前
    • 巴喆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